黄山茶史简述(一)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黄山茶史简述(一)


摘要:黄山是历史名茶松萝茶的发祥地,也是云雾茶和毛峰茶的发源地;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茶叶品类相得益彰,以致黄山茶在同类物产中卓荦超伦。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黄山茶史进行追索与探寻,同时对明清以来文人游记及方志、书刊中关于黄山茶的记载进行梳理;以期厘清黄山茶藐远的历史和近代贸易的概况,期冀从中寻找规律、特点并为今天的黄山茶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……

名山藏名寺,名山僧侣多。据资料记载:在黄山历代释徒中,僧侣能诗善画者多,种茶制茶者精,爱茶嗜茶者众;他们关心、参与茶事且留下了引人注目的文字。早在南朝(424~453年)年间,即有东国僧在黄山鉢盂峰下建新罗庵;唐开元十八年(731年),洛阳志満和尚始在汤泉结茅,随后在白龙潭之上的桃花澗建造汤院。唐大中五年(851年),歙州刺史李敬方《题黄山汤院》诗曰:“龙讶经冬润,莺疑满谷暄。善烹寒食茗,能变早春园。”[1]诗中描述的“善烹寒食茗”,可否视作是使用温泉烹茶之记载,有待考证。据不完全统計,唐宋时期,黄山共有寺庙19座,其中受朝庭賜额的有祥符寺、翠微寺以及福固寺等7座。

自唐以降,当茶成为寺庙佛事和僧侣生活的部分内容时,其需求量也随着佛教的兴盛而不断增加;黄山僧侣也是植茶制茶或者是茶事活动的践行者;僧众必不可少的禅礼内容,同时,僧人与茶的密切联系与积极参与,也推动了茶文化的萌发;因此,黄山茶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,黄山茶僧亦有不世之功!

明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,普门和尚入山创建法海禅院,得万历皇帝的恩賜建成“护国慈光寺”;其时,黄山有大小寺庙60余座,为当时徽州、宁国两府梵宇之首,是彿教在黄山的鼎盛時期。明成化年间(1465~1487年),曾任大理寺卿等职的休宁人程信,在《游黄山》诗中曰:“黟山深处旧祥符,天下云林让一区。千涧涌青围佛寺,诸峰环翠拱天都。烹茶时汲香泉水,燃烛频吹炼药垆。为问老僧年几许,仙人相见可曾无。”程信叙述了在黄山祥符寺汲泉烹茶的感受,见识了寺庙里僧人泡、饮叶的严格要求;他还将祥符寺僧人的长寿归功于饮茶与炼丹。明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二月,徐霞客冒雪首登黄山,夜宿山寺狮子林;长老霞光沏上山中香茶,两人对饮,相谈甚欢……嗜茶的徐霞客在《游黄山记》以及《游白岳日记》中留下了文字记载。明天启年间(1621~1627年),黟县进士熊开元先是因茶惹祸,后又因茶与彿结缘,以致留下了“和尚与黄山茶”的故事。[2]这则故事记载详细,流传甚广;以致一直为后世所引用。然传说也好,故事也罢;时今,位于黄山云谷寺檗庵和尚的墓塔遗址,依然能够勾起游人的回忆和深思……

明代松萝茶诞生后,因之炒青技艺的时尚和流行,松萝茶获得了“炒青始祖”的称号并被冠以“松萝法”之名;此后,“松萝法”技艺又先后传至安徽各地和赣、鄂、闽诸省茶区;以致有“崇安殷令,招黄山僧,以松萝法制建茶,堪并驾。今年,余分得数两,甚珍重之,时有武夷松萝之目”的记载。[3]黄山茶僧将“最为时尚”的“松萝法”炒制工艺,传授给长时间“拙于焙”的土僧;不仅避免了武夷山“土僧”的“旧态毕露”,而且获得了与松萝“堪并驾”的良好效果;其良好的品质也使爱茶的官员“甚珍重之”。[4]所以,“武夷松萝”的制作成功,亦是黄山茶僧的功绩所在。

“客话围炉火,僧茶吸涧泉。”清康熙六十年(1721年),徽州商人程庭在《春帆纪程》中记载了自己访雪庄和尚;“将达皮篷,有老者朱颜苍鬓,白髭飘然,逍遥户外……”程庭到云舫后,与雪庄“啜茗快谈。”清人潘来在《皮蓬雪庄禅师》诗中亦有:“梦里披画图,汲涧煮茗于”。所以,雪庄和尚隐居黄山期间,亦在《题云舫图》中不无自豪地说“黄山最奇处,后海老僧家。几座屋如舫,四时花似霞。峰高寻有径,云阔望无涯。晴雨人来访,呼童但煮茶。”

名山藏名寺,名山僧侣多。黄山寺院的发展以及和尚的嗜茶,不仅使茶成为黄山僧侣佛事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;也有利饮茶风习的普及和茶事的传播;继而推动了黄山茶文化的兴盛。

文 来源于郑毅

作者简介

郑 毅,黄山市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;研究方向:中国茶文化、中国近代茶史、徽茶文化等。

注:内容转自茶讯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